贝壳赴美IPO,独角兽掀起上市潮
2020-07-26 12:02
作为中国最大的居住服务商,贝壳找房决定赴美上市。
美国时间7月24日,贝壳找房(简称“贝壳”)正式向美国纽交所递交IPO申请,股票代码为“BEKE”。此次上市的主体为贝壳,同时还包括链家、德佑,以及金融、装修等业务。登陆资本市场之前,贝壳找房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居住服务商,链家是中国最大的房产经纪机构。
据透露,这将是今年以来中国企业最大规模的赴美IPO项目,高盛、摩根士丹利、华兴资本为贝壳此次IPO的联席主承销商。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贝壳营业收入分别为286亿元、460亿元(人民币,下同),营业收入增速约为60%,2019年,贝壳的GTV(成交总额)达到2.13万亿元。
贝壳:“预计将来难实现盈利”
虽然多次因涨租金、甲醛问题等被推上风口浪尖,贝壳集团至今仍未实现盈利。
招股书显示,贝壳找房2017年、2018年、2019年净亏损分别为5.38亿元、4.27亿元、21.8亿元。
2020年一季度,贝壳在营收约71.2亿元的情况下,净亏损达到约12.31亿元,相当于过去三年亏损总和的约40%。
过去三年及今年一季度,贝壳找房的亏损总额为43.76亿元,以当前的汇率计算,相当于本次计划募资的62%。
贝壳为何连年亏损?
招股书显示,贝壳找房2017年、2018年、2019年营收为255亿元、286.46亿元、460亿元。
其中,2017年、2018年、2019年,贝壳集团从自如平台获得的收入分别为2.69亿元,3.57亿元,3.09亿元。
招股书数据显示, 贝壳2020年第一季度总营收为71.2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81.60亿元。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住房交易需求下降,公司营收从截至2019年3月31日的三个月的82亿元人民币下降到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71亿元人民币,降幅为12.7%。”贝壳在招股书中表示。
一季度,贝壳实现毛利润为5.02亿元。据此计算,贝壳集团营业成本高达66亿元,占比达92.95%,而毛利率仅为7.05%。
财报显示,贝壳销售和营销支出为5.77亿元人民币,总务和行政支出为11.05亿元人民币,研发支出为4.51亿元人民币。综上,净亏损为12.31亿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期间费用高昂是贝壳亏损的主要原因。其中,总务和行政支出更是达到毛利润的220%。
此外,招股书显示,贝壳2019年全年总营收为460.15亿元,毛利润为112.68亿元,毛利率为24.48%。
三费中,总务和行政支出为83.77亿元,同样占比最高。
由于尚处于平台建设期,贝壳集团对于人力投入成本较高。2017-2019年,贝壳集团的总务和行政支出分别为42.8亿、49.3亿及83.77亿。
对于亏损原因,贝壳找房表示:“过去三年中,我们的成本逐年增加,预计将来会继续产生大量成本和支出以进一步扩展我们的业务,这可能使我们更难以实现盈利。”
腾讯高瓴软银是重要股东
2016年和2017年,链家先后完成B轮和C轮融资,其中B轮融资的规模为60亿元。
2019年3月,原投资方在链家的股份通过协议镜像平移到贝壳找房。同时,贝壳找房启动D轮融资。
其中,链家在2016年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华兴资本、百度、腾讯、新希望(31.430, -0.28, -0.88%)集团、海峡资产、源码资本、经纬中国、执一资本等。链家在2017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融创、万科、高瓴资本、腾讯、华兴资本、新希望集团等。贝壳2019年完成D轮融资,参与方包括软银、腾讯、高瓴、红杉,总融资额超过24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链家创始人左晖个人持有贝壳28.9%股权,投票权为46.8%。贝壳CEO彭永东持股为3.6%;SHANYigang持股为1.6%;XUWangang持股为1.8%;华兴资本CEO包凡持股为3.8%。
腾讯持股为12.3%,为第二大股东;软银旗下SVFII Shell Subco (Singapore) Pte.Ltd.持股为10.2%,高瓴资本持股为5.3%。
招股书显示,贝壳是以VIE的架构登录美股的。2018年7月,贝壳在开曼群岛成立了贝壳控股作为控股公司,此后又成立了一系列中介控股实体对国内的业务实体进行掌控。
招股书中,贝壳援引CIC数据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通过房地产经纪服务实现的房屋销售和租赁GTV总额将从2019年的10.5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9.1万亿元,经纪服务渗透率将从2019年的47.1%增长到2024年的62.2%。
据了解,未来贝壳将专注于四大关键增长战略: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提高效率和体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并投资于人才;扩大服务范围;有选择地进行战略投资和收购。有分析认为,贝壳上市后的估值可望达到200亿美元。
独角兽掀起上市潮
过去一周,至少6家独角兽传出IPO消息,2020年俨然已经掀起独角兽上市潮。
在此次贝壳宣布赴美IPO之前,京东、网易已在今年上半年回港第二上市,知名AI独角兽寒武纪则刚刚登陆A股科创板。与此同时,国内独角兽企业纷纷宣布上市计划,十分罕见。
数日前,蚂蚁集团官宣上市,拉开今年最大IPO的序幕。这一次,蚂蚁集团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寻求IPO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约合1.4万亿人民币)。
京东系同样动作频频。7月2日,有媒体报道称,最新估值接近2000亿元的京东数科拟赴科创板IPO,国泰君安、中信证券、五矿证券、华菁证券已与公司签署了辅导协议。而京东旗下的另一家独角兽——京东健康,刚刚又传出赴港股上市消息,拟筹资10亿美元,此次估值目标为300亿美元。
造车新势力们也正在上演上市追逐赛。7月10日,理想汽车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拟定7月31日挂牌,其最新估值超80亿美元。若此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理想汽车将成为继蔚来汽车后第二家在美国上市的国内造车新势力。
而据彭博社最新报道,威马汽车考虑最快今年在科创板上市,目标上市后估值超过43亿美元。对此,威马汽车CEO沈晖只简单回应了一句:“估值肯定是错的,上一轮都不止。”似乎间接证实了这一上市传闻。小鹏汽车同样在7月20日宣布完成了C+轮近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业内也普遍预期其将登陆科创板。
最受关注的互联网独角兽之一的滴滴,也在近日被爆出正筹备上市的消息,目标估值800亿美元。不过滴滴随后表示,IPO不是当前最优先事项,公司目前暂无相关计划。此外,被爆出IPO计划的还有水滴筹。
显而易见,2020年将成为国内独角兽企业的IPO大年。而之所以扎堆上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找钱。
当前,独角兽们在一级市场融资难度上升。由于众多VC/PE基金自身募资难度加大,所以出手也更为谨慎,但独角兽企业们在运营中需要大量资金,因此上市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当然,另一方面,政策的改变也是独角兽企业冲击IPO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A股的登陆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包括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以及新三板精选层转板上市指导意见等,资本市场多层次管理也有了更大的包容性,有助于不同阶段和模式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据CB Insights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球独角兽总数达到436家。其中,中国独角兽企业达到107家,位居第二。可以预见,一场浩浩荡荡的IPO大潮正汹涌而来。
财经下午茶综合自e公司、搜狐财经、投资界